墟Market

在香港為「心機」定一個價錢:「巫心之作」背後的用心 (上)

撰:李穎琛
編:羅婉彤
發佈日期:2017-05-09

 

墟市一個攤檔雖小,內裏卻可能蘊藏着檔主一針一線的心思,可惜這份踏實耐勞的認真往往最容易被忽略。

在這個「速食時裝」盛行的年代,企業為追求利潤,強調款式快速更新和價格低廉。當這種行銷方式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份,很多人便可能忘了一件產品由設計到出售,是製作者竭盡心思呈現的作品。墟市就是在這個狹窄的社會之中,一個不一樣的空間,使基層得以在香港憑自我能力有一立足之地,同時作為喚醒我們的一個平台,盼望社區經濟能夠在大眾支持下多元發展。

攤檔掛起簡樸的檔名「巫心之作」,圖中女士為與巫太一同擺檔的友人,顧客遊人聊天分享之際,也手不離鉤針不斷編織。
攤檔掛起簡樸的檔名「巫心之作」,圖中女士為與巫太一同擺檔的友人,顧客遊人聊天分享之際,也手不離鉤針不斷編織。

 

此巫心,非無心

 

巫太是《趁墟‧趁「村」「蔬」遊藝墟@元朗》的檔主之一,攤檔上掛起一個個靛藍斑駁、款式不一的牛仔布袋,攤檔巧妙地名為《巫心之作》。顧客看見攤檔帳幕上高掛的檔名,也因為諧音笑了:「你的袋怎麼會無心! 」而事實上巫太每一個布袋都絕對傾注不少心思,單是縫紉,短則需要一整個晚上,長則需要兩、三天,這還未包括回收布料、設計款式等時間。

攤檔的布袋
攤檔的布袋

墟市中一買一賣的小本生意,箇中其實包含一門營墟的課堂。檔主不單要計算物料、時間、手工成本,而且要付出心機。

巫太雙手熟諳地打着針織地毯,談起某些購物網站售賣的快速工廠商品。「手作製品怎麼可能和它們比價格?」她說。然而墟市內一個個本土基層攤檔又怎麼可以與工廠製品相提並論?淨是檔主背後的故事、環境保護或是更多更多值得秉持的理念,已經是很多工廠製的商品所不能及的。

 

( 巫太透過社區發展陣線在2016年10月參加了「墟市營造1+1」計劃的培訓,並剛參與了在元朗與黃大仙舉辦的兩個墟市活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