墟Market

墟市中的擺渡人 社工的自我定位

編輯 / 記者:倪焯琳 羅婉彤
發佈日期:2019-11-12

 

早年風行一時的小說改編電影《擺渡人》,講述在城市裏幫人解憂消困的人。在現實社會中亦有這樣的擺渡人,為改善不同社群的生活而出走奔波,在沒有路的地方,往往更見他們存在。


Simon

Simon是救世軍深水埗家庭支援網絡隊隊長,作為基層家庭的輔導者,與街坊保持緊密聯繫是其職責之一。多年籌辦社區活動的經驗令他重新反思工作上的多元性,他希望街坊的人生不僅是困在劏房戶和照顧者的角色,而是有更多的生命經歷能與外界分享,他和同事由此萌生出辦墟的念頭。「我成日覺得佢哋靠一雙手可以創造無限可能。」Simon希望街坊無須負擔高昂學費便能學一門手藝,透過墟市這個低成本、低門檻的銷售平台,讓平日礙於家庭因素無法投入全職工作的基層市民能有自立能力,於是開辦相關興趣班,初時更「膽粗粗」帶領街坊參加維園年宵,雖然成積不錯,但「成日都要驚回唔到本,好大壓力,但墟市就唔使擔心租金啦」。此外,他們又不斷進行階段性的策略調整,部分街坊經過一兩年的浸淫後,更獲一些團體,甚至公司邀請擔任工作坊導師,進而擴闊社交圈子,亦肯定他們的造詣。

 

余太四年前參加了Simon有份籌辦的皮雕班,現時除了照顧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兒子外,她會自製皮藝品和鈎織物並放到墟市及社交平台寄賣。求職路上跌撞不斷,她很感激救世軍提供了讓她追夢、覓得精神寄託的機會,「人有目標先活得精彩嘛,就算賣唔出都開心,因為我好欣賞自己整嘅嘢,仲可以減壓!」話雖如此,每當有客人以真金白銀買下自己的心血,那份備受肯定的滿足感相信不言而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從經營策略退至支援角色

辦墟以來,Simon見證着街坊無論技術抑或心靈皆有一定成長,亦更趨靠近彼此,以往見面時簡單的噓寒問暖,如今多添幾句產品構思的分享,許多街坊都是相聚好些年月的老朋友了,他有感與街坊墟市實戰的同時,原來自己也在調整社工的角色。雖然以社會服務機構之名辦墟可獲得大眾信賴,然而Simon慨嘆目前始終沒有專責人手負責這件事,「我哋期望檔主互相建立信任同機制之後,將來可以出去闖,甚至自己搞墟市,咁我哋就可以退場,變成支援身份便可。」現時部分人亦有參加其他機構舉行的墟市,相信假以時日,當人際網絡建構到一定程度,加上政策配合,就必能看見一番新氣象。

 

《擺渡人》裏有一句對白是這樣的:「也許我不能陪你過河,但能送你一程到彼岸。」社工縱然沒有三頭六臂,但當有需要的人回頭時,便會看到他們都在。